書摘

大隱隱於市——香港傳統老店的女接班人

懷緬過去常陶醉,近年本地老店前所未有地在鎂光燈下發熱發亮,未許是新不如舊,古老卻已是時興。時代善忘,為免民間智慧散失,歷史湮沒無聞,老店風光隨人事散,「香港遺美」專頁的版主曉敏遂記錄店舖的人情故事,以精緻的相片及文字,錄存尚在營業的老店。老店所剩不多,由女性作為接班人繼續經營的更是買少見少,為了守業,她們所付出、犧牲的,究竟有多少?


樓梯舖築四方城 金發麻雀


 


順德來港的湄姐父親,在中環威靈頓街勝泰隆麻雀舖學師,三年滿師,一年幫師,十九歲升做大掌櫃,十年後已可自立門戶,在一九六二年創辦金發麻雀,當時以兩年人工二千二百元頂手樓梯舖。湄姐自五歲起跟隨父親從山邊木屋遷入樓梯舖,不僅前舖後居,且是下舖上居,不足百呎的空間,住了一家六口,還有列祖列宗的神主牌。孩子們在小閣並排直躺,下鋪放一塊木板為床,如是者睡到天亮,天熱時還得拉一張尼龍床在大街上納涼入睡。湄姐大半生都在樓梯舖度過,直至婚後才遷出樓梯間,時間一晃已是四十多年。




滄海桑田,紅磡已由海港變內陸,從船塢變花園。昔日六十年代時,舖外的數十檔售賣疋頭、芽菜的固定牌檔,和賣衣服、花卉、水果的流動小販,已紛紛隨歲月遠走。


當年父親在地下舖面工作,小小姑娘在閣樓作壁上觀,從小就耳濡目染。年方十三歲,小學畢業後就跟舖頭的一個伙計黃氏拜師學藝,沒有繼續學業,但求一門餬口的手藝。初時為跑腿,花了四年掌握手藝,幫忙家業,一生樂此不倦。


現今香港僅存約十間麻雀店,不足廿位麻雀雕刻師傅。路人匆匆,偶有問價者,但生意幾希。湄姐有一個兒子,也寧願讓他在外打工,不捨他困於小小樓梯舖內。紅磡的舊區重建迫在眉睫,城市風貌的置換和取捨,此消彼長,何嘗不是一場方城之戰。


人海裏找惜字緣 陳文彫刻




陳文彫刻屬傳統式家庭作業,第二代掌舵人陳秋鳳,自七歲開始墜入字海,一生只做一件事,時間一晃就是半世紀,她的故事是香港印刷業從興盛到衰微的縮影。




那年,父親在家裏放置數以千計的活字粒,床頭的一部手搖活版印刷機,日夜開動,陪伴她度過童年。每個下課回家的晚上,父親撿字粒排版,交給她把卡片放在印刷機上,逐張逐張油墨印,周而復始,自幼就是家裏一個不可多得的小幫工。


陳秋鳳是印刷店的第二代掌舵人,店內的貓主子,是街坊鄰里的寵兒。當年置於床頭的一部手搖活版印刷機,現已塵封多年。上方是墨盤,其下是印床,置印版於其中,重複拉動把手,讓油墨分佈均勻,再上下移動墨轆,將油墨帶到印版上,按下把手施壓,便可於紙張上印刷。身為長女的她,順理成章在父親的工場中幫忙。中一輟學起,就全職替父親打理店舖生意,負責排版、印刷,買字粒、買紙、送貨,事事一腳踢。縱使家裏有六個弟妹輪流幫忙,但留下來幫忙家業的只有她。廿多年前繼承了父親的印刷舖,父親則繼續做回刻圖章的老本行,以自己的志趣成全父親的志趣,這份承擔,全來自一份孝心。


九十年代開始,柯式印刷及電腦排版漸漸普及,速度遠遠拋離傳統的活版印刷,活字印刷日益沒落。不少傳統家族式經營的印刷公司,無法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,印刷業積極求變,轉向企業的經營方式發展。世情縱常變,陳秋鳳至今仍堅守老店,保存着這批已經停產的鉛字粒,不捨放棄。


半斤八両 物輕秤重 利和秤號

 

 


靠牆而立的利和秤號,由何老太的父親黃源璋創立於三十年代,至今已近九十年。在秤的一端,父親養育之恩如千斤重,陪她走過沉甸甸的流金歲月。父親十二三歲上廣州拜師學藝,琢磨多年,當打雜跑腿,跟頭跟尾,第四年始正式學師做秤。


學成歸來後,十七歲就在一間藥材舖的外牆自立門戶,店名「利和」寓意「利人利己,取得和諧」之道。何老太十三歲就學習製作小秤,與父親學師的年齡相近,在黃老先生在七十年代過身後,女承父業,堅守着伴隨她成長的檔口,一業守命,如今已是大半生。


昔日朝行晚拆的木板舖,現已搖身成鐵閘舖。三呎乘六呎的舖面,僅有小小立足之地,日曬雨淋,弱不禁風雨,但雨粉飄飄的日子仍然開舖,飽歷風霜。幸好不佔舖位的牆位牌照,只須交牌費,不用交租,令小舖免受加租之苦,繩頭微利下猶能繼續經營。


當年店內曾有三個師傅日夜趕工,各自負責不同工序。如今只剩下同樣步入耄耋之年的師兄,仍然在元朗家裏閉關做秤;隨着年老而雙目日漸昏花的何老太,目前只能做上油、磨光、穿繩等工序,一份不懈的堅持,只因對亡父的不捨,又不忍兒孫再續其艱辛工作,傳不過三代,或許到她這一代就會止步。


(內容節錄自:《香港遺美——香港老店記錄》,此書入選「想創你未來—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,出版後榮獲三項設計獎——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.台灣金點設計獎.香港印製大獎。)


相關閱讀
更多

書摘

望子成龍的迷思

中華書局

書摘

人類夢天

開明書店

書摘

世界衛生日——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香港

中華書局

書摘

大隱隱於市——香港傳統老店的女接班人

懷緬過去常陶醉,近年本地老店前所未有地在鎂光燈下發熱發亮,未許是新不如舊,古老卻已是時興。時代善忘,為免民間智慧散失,歷史湮沒無聞,老店風光隨人事散,「香港遺美」專頁的版主曉敏遂記錄店舖的人情故事,以精緻的相片及文字,錄存尚在營業的老店。老店所剩不多,由女性作為接班人繼續經營的更是買少見少,為了守業,她們所付出、犧牲的,究竟有多少?


樓梯舖築四方城 金發麻雀


 


順德來港的湄姐父親,在中環威靈頓街勝泰隆麻雀舖學師,三年滿師,一年幫師,十九歲升做大掌櫃,十年後已可自立門戶,在一九六二年創辦金發麻雀,當時以兩年人工二千二百元頂手樓梯舖。湄姐自五歲起跟隨父親從山邊木屋遷入樓梯舖,不僅前舖後居,且是下舖上居,不足百呎的空間,住了一家六口,還有列祖列宗的神主牌。孩子們在小閣並排直躺,下鋪放一塊木板為床,如是者睡到天亮,天熱時還得拉一張尼龍床在大街上納涼入睡。湄姐大半生都在樓梯舖度過,直至婚後才遷出樓梯間,時間一晃已是四十多年。




滄海桑田,紅磡已由海港變內陸,從船塢變花園。昔日六十年代時,舖外的數十檔售賣疋頭、芽菜的固定牌檔,和賣衣服、花卉、水果的流動小販,已紛紛隨歲月遠走。


當年父親在地下舖面工作,小小姑娘在閣樓作壁上觀,從小就耳濡目染。年方十三歲,小學畢業後就跟舖頭的一個伙計黃氏拜師學藝,沒有繼續學業,但求一門餬口的手藝。初時為跑腿,花了四年掌握手藝,幫忙家業,一生樂此不倦。


現今香港僅存約十間麻雀店,不足廿位麻雀雕刻師傅。路人匆匆,偶有問價者,但生意幾希。湄姐有一個兒子,也寧願讓他在外打工,不捨他困於小小樓梯舖內。紅磡的舊區重建迫在眉睫,城市風貌的置換和取捨,此消彼長,何嘗不是一場方城之戰。


人海裏找惜字緣 陳文彫刻




陳文彫刻屬傳統式家庭作業,第二代掌舵人陳秋鳳,自七歲開始墜入字海,一生只做一件事,時間一晃就是半世紀,她的故事是香港印刷業從興盛到衰微的縮影。




那年,父親在家裏放置數以千計的活字粒,床頭的一部手搖活版印刷機,日夜開動,陪伴她度過童年。每個下課回家的晚上,父親撿字粒排版,交給她把卡片放在印刷機上,逐張逐張油墨印,周而復始,自幼就是家裏一個不可多得的小幫工。


陳秋鳳是印刷店的第二代掌舵人,店內的貓主子,是街坊鄰里的寵兒。當年置於床頭的一部手搖活版印刷機,現已塵封多年。上方是墨盤,其下是印床,置印版於其中,重複拉動把手,讓油墨分佈均勻,再上下移動墨轆,將油墨帶到印版上,按下把手施壓,便可於紙張上印刷。身為長女的她,順理成章在父親的工場中幫忙。中一輟學起,就全職替父親打理店舖生意,負責排版、印刷,買字粒、買紙、送貨,事事一腳踢。縱使家裏有六個弟妹輪流幫忙,但留下來幫忙家業的只有她。廿多年前繼承了父親的印刷舖,父親則繼續做回刻圖章的老本行,以自己的志趣成全父親的志趣,這份承擔,全來自一份孝心。


九十年代開始,柯式印刷及電腦排版漸漸普及,速度遠遠拋離傳統的活版印刷,活字印刷日益沒落。不少傳統家族式經營的印刷公司,無法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,印刷業積極求變,轉向企業的經營方式發展。世情縱常變,陳秋鳳至今仍堅守老店,保存着這批已經停產的鉛字粒,不捨放棄。


半斤八両 物輕秤重 利和秤號

 

 


靠牆而立的利和秤號,由何老太的父親黃源璋創立於三十年代,至今已近九十年。在秤的一端,父親養育之恩如千斤重,陪她走過沉甸甸的流金歲月。父親十二三歲上廣州拜師學藝,琢磨多年,當打雜跑腿,跟頭跟尾,第四年始正式學師做秤。


學成歸來後,十七歲就在一間藥材舖的外牆自立門戶,店名「利和」寓意「利人利己,取得和諧」之道。何老太十三歲就學習製作小秤,與父親學師的年齡相近,在黃老先生在七十年代過身後,女承父業,堅守着伴隨她成長的檔口,一業守命,如今已是大半生。


昔日朝行晚拆的木板舖,現已搖身成鐵閘舖。三呎乘六呎的舖面,僅有小小立足之地,日曬雨淋,弱不禁風雨,但雨粉飄飄的日子仍然開舖,飽歷風霜。幸好不佔舖位的牆位牌照,只須交牌費,不用交租,令小舖免受加租之苦,繩頭微利下猶能繼續經營。


當年店內曾有三個師傅日夜趕工,各自負責不同工序。如今只剩下同樣步入耄耋之年的師兄,仍然在元朗家裏閉關做秤;隨着年老而雙目日漸昏花的何老太,目前只能做上油、磨光、穿繩等工序,一份不懈的堅持,只因對亡父的不捨,又不忍兒孫再續其艱辛工作,傳不過三代,或許到她這一代就會止步。


(內容節錄自:《香港遺美——香港老店記錄》,此書入選「想創你未來—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」,出版後榮獲三項設計獎——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.台灣金點設計獎.香港印製大獎。)


相關閱讀
更多

書摘

望子成龍的迷思

中華書局

書摘

人類夢天

開明書店

書摘

世界衛生日——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香港

中華書局